【阵列复制vs多样混杂】
——金盏乡长店组团规划设计
文/总建筑师 潘彤
【一、多快少省】
金盏乡长店组团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定向安置房,地上建面达到二百三十万平米。2009年启动设计,2012年即竣工了七十万平。至今第三期建设业已完毕,竣工面积超过三分之二。
近年来在各大城市中,像长店组团这样的政府投资的廉租房/经济适用房/定向安置房越来越多,其建设量在很多城市已经超过了商品房,成为城市住宅供给的主力。这很可能不是短期的偶然现象,而是我国进入新经济发展阶段后的“新常态”,因为首先,城市管理者需要用这些低价的非商品房来平衡过高的房价,拉动内需;其次,城市在不断地扩张,拆迁安置本身就是很大一块需求,公务员/国企的人数随之增加,也需要住房;第三,地产市场在新阶段中波动明显,地产开发商在拿地和建设过程中越来越谨慎犹豫。

这些由政府主导建设的住宅,往往具有四个特点,即:建设数量多,速度快,户型少,造价省。简言之:“多快少省”。
【二、内在基因】
多快少省肯定会为设计者招来骂名,但它其实不是设计层面的问题,而是有其内在逻辑性的。这种“社会主义”式的社区,仿佛具有某种内在的社会主义式基因。从需求方面看,同等面积的户型要尽量没有差异,避免分配不公,因而导致户型越少越好,最好只有一种。从投资角度说,经济适用房需要尽量压低造价,因而导致单体住宅造型也是越简单越好。从建设技术上说,目前政府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上推行的“产业化”政策(尽量多使用工厂化的预制构件),也会导致楼型越少越好,最好没有变化。叠加起来的效应就是催生出兵营式的小区,整个小区几乎就是一种楼型甚至一种户型的简单阵列。这样的社区场景在前改革开放年代就依稀似曾相识,比如我们都曾居住过的父辈们的福利房,而历经三十年后它的基因依然强大。就像苏联电影《命运的捉弄》,一位莫斯科公民喝醉了飞到圣彼得堡,他居然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家:同样名字的街道,一模一样的住宅楼,一样的户型和家具,连房门钥匙也通用!
在电影里,男主角进错房间上错床会遇到漂亮的女主角,但在现实中,这种极端工业化的居住区,则不会有任何人点赞。
好吧,那么问题来了:假如你是一个“多快少省”小区的设计人,如何做到不挨骂?——换句话说,如何少挨骂呢?。
【三、多样性】
避免单一复制,实现多样混杂。
必须声明:设计者没有能力改变此类小区的内在基因,那是规则和制度层面的事儿。设计者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做些表面文章,赋予内在千篇一律的住宅户型以尽量丰富多变的外表。
抛开深层不聊,外观上的问题很明显:单调,缺乏变化。不仅与前现代化时代自然生长出来的村镇、城市完全不同,而且也不如现代化时代的商品房小区,因为开发商会弄出很多种户型,为了迎合不同的市场客户。所以,设计者要做的,就是尽量求变。
第一,户型求变。
最早的一版设计,我们有十四种户型,从高层到小高层到叠拼。经过乡政府、代建方、农民参与意见后,户型只剩下三种。这就是设计者“多样化”意图被建设及使用者“单一化”需求所战胜的结果。但后来我们改变策略,在户型的拼接上做文章,在仍然保持三种户型的前提下,做出了六种单元。
第二,造型求变。
同样的楼型平面,做了两种立面造型。一种平顶,一种坡顶。
第三,布局求变。
最早公示的沙盘模型是按照甲方的意图匆匆制作的,整个二百万平米的社区看起来就是一种楼型的阵列复制。但在数轮深化设计之后,我们终于说服和改变了这种规划布局,实施方案在每个组团的布局时,采取高层塔楼与小高层板楼结合的方式,形成形态各异的组团中心绿地。摒弃排排坐的行列式。
【四、人性化】
人性化首先体现在立面造型的设计上。事实上,在造价限制的前提下,怎样的造型风格适合京城农民定向安置房,还真是个不大不小的课题。看看现实中的大量案例,八十年代的福利房,大都是清水砖墙加窗套的简约现代风,新世纪的安置房,则常常在外墙涂料立面上加以欧式或中式符号,…但因造价的关系,简约终成简陋;符号愈显廉价,效果不佳。
长店组团的立面风格,试图避免落入上述的窠臼。经多方比较之后,我们汲取了北美式民居的某些特质,将其加入到简约现代的总体风格里:仿横向木板墙,灵活的平顶+坡顶组合,恰当的色彩。立面上并没有鲜明的符号,但有种内在的自由和惬意,我自己认为,是创造了一种不廉价但又能嗅出某种农民味道的,独特风格。当然最重要的是,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计算,这些都可以在代建方预设的低造价内实现。
人性化也体现在景观设计上。我们设想在每个组团的公共活动区域,保留一部分拆迁之前的胡同地面,让人们能依稀看出原先的胡同走向。把原来胡同里的铁皮门牌等等物件搜集起来,镶嵌在组团绿地的景观小品之中。

【后记】
没有最满意的,每个作品总有很多遗憾。在实施过程中,立面上的横线条被施工队省略掉了,官方理由是缩短工期,实际为了节约人工费。这使得那一点北美民居的味道大大的损失掉了。原有的胡同肌理也没有保留住,因为拆的太迅速,也因为乡里领导们并不十分“恋旧”,回迁安置的农民们好像也更喜欢全新的高楼,而不愿意再在新小区里看到老胡同里的破烂儿。——我们总说设计在于细节,但事实是,设计师苦心孤诣的细节,常常被建设者和使用者轻易地抛弃。
不过,毕竟设计师不是真正的居住者;存在即合理,他们一定有他们的道理。在下次的安置房设计时,我们或许可以拿出更加贴近他们的作品来。 |